體育賽場化身思政教育實景課堂
http://www.kanepler.com2025年11月19日 09:30教育裝備網
近日,傍晚的涼風中,山東省青島市李滄區的一處營地,青島城市學院畢業生高成磊在組織一場熱情洋溢的戶外活動,帶著隊員們熟練地檢查裝備、規劃路線。這個剛剛獲得2025年青島市“創業之星”稱號的年輕人,在3年前還是個對未來充滿迷茫的普通學生。
“是學校的自行車俱樂部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俱樂部教會我的堅持、協作和責任感,現在都成了我創業路上最寶貴的財富。”高成磊說。他的蛻變,是青島城市學院創新探索“思政+體育俱樂部”教育范式的見證。
走進學校,運動氣息撲面而來。湖面上,皮劃艇俱樂部的隊員揮槳破浪;巖壁上,攀巖愛好者向上攀登;綠茵場上,橄欖球隊員激烈對抗……這并非課外活動的一景,而是該校公共體育課的日常。
“現在我們學校學生體育參與度達到了97%。”青島城市學院校長助理、體育教學部部長寇燎原介紹,這一數據的背后,是學校17年的探索與實踐。自2008年創立首個體育俱樂部以來,學校持續推進體育教學改革創新,逐步以體育俱樂部代替傳統行政班,2017年將俱樂部制全面納入教學體系,并通過加大對場地設施投入、引進專業人才等措施,不斷提高學校體育發展優質化程度。
如今,青島城市學院構建起一個擁有24個俱樂部、30多門課程的“體育超市”,并實行“三自主”選課模式——學生可自主選擇課程、教師和時間,在大學4年任一學期修讀體育課。這一設計將選擇權交還給學生,激發了內在參與動力。
“以前上體育課是‘要我學’,現在在俱樂部是‘我要學’。”青島城市學院計算機專業大二學生陳佳樂選擇了橄欖球俱樂部,“不僅學到了技能,更在一次次戰術配合中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團隊精神。”
在這里,體育賽場就是思政教育的實景課堂。“在橄欖球的激烈對抗中,學生們深刻理解了規則意識和團隊協作;在定向越野的智慧探索中,他們錘煉了沉著冷靜、獨立思考的意志品質。”青島城市學院體育教學部副部長崔耀振說。
近年來,青島城市學院為更好推動體育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制定了《體育俱樂部思政教育工作指南》,為思政教育具體實施提供清晰路徑。學校還將育人半徑從校園延伸至社會,每年組織千余名學生參與青島國際帆船周、CBA聯賽等大型賽事志愿服務,并將志愿服務納入綜合素養評價;鼓勵輔導員與體育俱樂部“結對子”,擔任俱樂部的思政導師,共同設計和指導俱樂部的志愿服務等主題活動。
體育俱樂部也成為學生職業發展的橋梁。青島城市學院每年約有200名學生考取攀巖、啦啦操、臺球等職業資格,部分學生借此創業或明確職業方向。
攀巖俱樂部成員李澤睿和王龍在考取攀巖初級社會體育指導員證后,已開始做兼職教練。“計劃一年后考中級證,未來繼續考裁判員證。”李澤睿說。外國語學院學生任怡菲通過啦啦操俱樂部考取了教練員和裁判員證書,希望未來從事相關工作。“體育俱樂部讓我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所在,也讓我對未來職業有了清晰規劃。”任怡菲說。
從強健體魄到塑造品格,再到促進就業,青島城市學院已形成“思政+體育俱樂部”的完整育人模式。“下一步,我們將系統梳理各俱樂部思政元素圖譜,加強師資培訓,打造一批‘體育思政金課’。”寇燎原說,學校將繼續深化這一模式,讓以體育人的品牌更亮、成效更實。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











首頁












